创业人物

顺丰王卫艰难突围的创业之路

创业词典 chuangye.cidiancn.com

阅读: 344

   临近十一国庆长假的前一周,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顺丰速运北京区的分拨中心并没有因节前业务量的增长而变得忙乱。

不到11点,门口已整齐划一地停放着一排依维柯运货车,正对着的大门外,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有说有笑,他们等待着马上从首都机场运到这里的货物,“其实我们现在几乎不需要人工分捡。

”一位分拨中心的负责人说,这片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分拨中心于今年刚搬入。

他显得兴奋又无奈:“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以前的地方早已无法承载现在的业务量,搬过来后,不仅租地成本增多(至少是以前的3倍),而且全自动的机器设备成本更高。

”    虽然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但顺丰始终对外界保持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种神秘感源自一种刻意的低调,其创始人王卫迄今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

1993年,22岁的王卫在广州顺德创立顺丰速运,那时仅有6个人。

2011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50亿,拥有15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

    “顺丰绝不是故意地保持低调,它就是这样内敛,只能慢慢改变。

”李雅(化名)是顺丰总部公共事务部经理,曾在刚进入公司的前两年试图改变顺丰对于外界的神秘形象,但她多次尝试之后觉得太难,最简单的例子是,倘若随便叫一位顺丰的副总或高管出现在公开的场合,都会让他们尤其紧张。

而鉴于王卫的低调,和顺丰的多位高层接触时,他们大多都在采访结束为难地表示要隐去职务和姓名,理由是:“王卫都如此低调,我们最好不要出来抛头露面。

”另一位副总更是直言:“出来说多了,不管是经验还是困难,但最终的压力会施加到公司内部,与其这样,不如脚踏实地地干,这样心里踏实。

”    在顺丰优选的总裁刘淼看来,王卫是他见过的最有钱的工作狂,这多半源于王卫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

19年来,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再正常不过。

有高管说王卫是那种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就会让他有危机四伏的感觉。

    刘淼如今回忆起10年前和王卫相识的情景,依然觉得好笑。

当时,刘淼带着王卫去见单位的部门领导,却被领导误认为是刘淼的司机,在刘淼看来,十年前的王卫和现在区别不大,他穿着简单但干净利落,白衬衫、牛仔裤、双肩包、运动鞋是他经常的装素。

正是这样一个朴素至极的人用近20年的时间颠覆了中国快递行业的奇迹。

    转型史    在积弊深重的快递行业,顺丰如何实现对行业既有格局的颠覆,恐怕还要追溯到其几次重要的转型。

    顺丰成立初期,为了节约成本、加快速度,在顺德之外,顺丰的快递网点多数采用合作和代理的方式。

在松散的加盟体制下,对地方网络的管理很多时候也是一纸空谈。

这让高速扩张中的顺丰很快面临失控的危险。

最严重时,顺丰的一些大加盟商甚至抢走顺丰的客户,自立门户,成了顺丰的竞争对手。

    这时的王卫已下定决心抛弃加盟制,他开始强势地进行收权,但收权过程并不那么顺畅,当时,曾一度传言有可能让王卫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王卫走到哪里,总有几位随行的保镖跟从。

    2002年,顺丰正式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企业总部。

这使其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采取直营模式的快递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国有的EMS。

当时,国内快递企业大多走的是“快递优则物流”的路径,而顺丰在一开始便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了自己的产品价格体系,高端和低端都被舍弃,只做剩下的中间端客户群。

同时,顺丰也明确了产品定位:主要做中端的文件和小件业务,不做大件重货的运输和派送,且以商业信函为主。

    在快递行业分析师徐勇看来,王卫对市场的判断总是迅速而敏锐。

王卫很早对顺丰的战略指导思想中,便定下先做区域性快递公司,而后才是全国性快递公司。

直到现在,除了收费标准逐步调高、取送件时间逐渐缩短之外,顺丰的产品定位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这些优势无疑让顺丰很快冲到了行业的前列,2003年,正值“非典”疫情时期,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当时,顺丰的业务量一直在增大,这让王卫很快意识到“商机”,顺丰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

随后,顺丰又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上百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负责运送全国各地的快件。

    事实上,王卫很早就意识到“飞机快递”这种模式,是让自己在细分市场中进一步建立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运用飞机工具提高了运营效率,运营成本还能被无形地分摊。

    顺丰的这一举动曾一度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

在中国快递协会的副会长达瓦看来:“王卫是个非常有判断力的人,他很会抓机会、看得比别人远,顺丰几次的变革都与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些跟随王卫多年的副总都更愿意把王卫看作“总司令”,他甚至被顺丰人视为“精神领袖”,而顺丰所建立的“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整个中国快递业的格局。

    快递业的黄埔军校    在顺丰速运集团的副总裁杨峰看来,王卫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想做事,他办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是挣钱。

”在前两年金融危机最难的时候,顺丰没有裁掉一名员工,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王卫经常强调“收派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

事实情况是,每天上午的8点,顺丰的15万名员工便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何来管理这些员工,让他们有归属感并认可公司,靠的无疑是制度和文化。

    在徐勇看来,顺丰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坚持专业化的发展环境,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在前些年多数快递行业都纷纷转型力求赚快钱时,只有王卫在埋头研究如何能够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地提高效率,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这种专业化显然是顺丰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就一直保持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对信息化、标准化的大量投入,使得顺丰很快便甩掉了其他快递公司。

    顺丰曾一度被外界比作快递业的“黄埔军校”。

大多数跟随王卫的高管们都评价王卫是一个很“规矩”的人。

例如,为了确保一线收递员有足够的收入回报和客户,公司规划部会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出不同客户数量与不同商业流通频率下的服务半径,并专门划给指定的人经营负责。

    事实上,顺丰发展到今天的独得秘诀之一就是它的计件工资。

这样的制度保证了顺丰一线员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服务质量。

其收派员的基本工资并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据工作业绩提成,每个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预期的,并非常稳定。

在顺丰,每个快递员都是自己的老板,因为他们的报酬全系于勤奋以及客户的认同,而月薪上万的收派员在顺丰早已不是特例。

    在顺丰北京区的监控调度中心,能通过其内部监控系统清楚地看到从客户预约下单到顺丰收派员上门收取快件的过程。

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近15万名收派员,都会人手一个看起来有点像PDA的巴枪。

附近有客户要求上门取件,呼叫中心会及时通知到个人,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帮助完成快件的现场跟踪。

    而在服务标准上,顺丰也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快递公司的标准。

例如,顺丰不收同行代理的快件,在一些硬性规定上,公开的快件价格不会有任何折扣和优惠,另外,顺丰对收派员的培训考核也非常严格,不合格不能上岗。

从顺丰内部的高管口中得知,在顺丰的员工,上至高管,下至普通管理员工,几乎都在正式进入岗位前在基层做过一段时间的收派员,这是顺丰至今都保留的“规矩”。

    在顺丰的价值观里,除了给员工一份体面的收入,还要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

采访时,曾遇到一位在顺丰工作5年的司机,今年他刚通过晋升机制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人员,顺丰最令他敬佩的是两点:一是对员工负责,除了保证收入,还给员工的家属各项补贴和福利;另外,顺丰会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的晋升机制不断升职。

直到现在,顺丰还保留着曾经建立的晋升机制,据说目前在顺丰有一半以上的高管都是从基层收派员做起来的。

    但顺丰的成功之处恰恰也是其面临的危机之处。

也有专家评价顺丰这种自己培养管理人员的机制弊在很难突破快递以外的其他领域,例如顺丰从2010年一直在尝试做电商,但均没有获得太大起色,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匮乏。

    艰难的增长    这是一个快递业疯长的年代,但近几年的快递业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态势,面临的不再是以前的门槛低、投资大、周期长等问题。

顺丰集团的一位副总裁说:“快递业近几年已开始从一个轻资产行业变成重资产、高科技行业。

”他透露,随着顺丰目前业务量的增长,顺丰的各种管控系统也一直在不断改进,目前已升级使用第四代系统。

    如果把中国快递市场比作一桌宴席,达瓦的形容是:“这桌饭大得不得了,吃都吃不完,根本不用抢。

”    可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反应却是吃得不那么爽。

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快递行业拼到最后的就是服务,而目前的矛盾是现有的快递企业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公司还仅停留在低价竞争阶段,远谈不上技术和服务。

    本报记者从一位邮政系统的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到:“中国的快递市场至少有1000亿件。

美国3亿人口,一年快递总量是80亿件,我们今年会突破40亿件,再翻一番才达到美国的水平,目前颁发牌照的快递公司是8000家。

”快递业所面临的挑战自然不容忽视,连同顺丰这样规模足够大的公司。

正如达瓦断定的一样:“近五年快递业的主要矛盾是服务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    《2011-2012中国快运发展报告》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1%,预计全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48亿件,收入有望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节节高升的增长速度显示着这个行业的日渐繁荣,但这组数据并不会让王卫有些许欣慰,因为他在乎的企业利润并未见涨,受到成本提升的挤压,利润空间甚至越来越小。

“拿到手的利润很薄,越来越薄。

”中国物流协会常务理事长刘建新分析,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是整个快递行业面临的困难。

下一篇:从文员到总裁 土豆网新帅杨伟东的奋斗史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从零到千万:连续创业者陈方毅与他的灵感方舟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